新站提交
热搜: 目录平台

眼下 “双创”加上“互联网+”,让互联网行业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新宠。但2015年年中开始的资本寒冬,又使互联网项目成为首先被质疑和抛弃的方向之一 ——这难免不让人联想到2001年那场互联网泡沫。

问题来了,互联网+创业还是当下好的方向么?Yes,是的。或者说,新一波互联网创业良机正在涌动。

1、这一轮互联网创业新在哪里

上一波互联网创业风口的特征很明显,即完成互联网的普及——从门户到搜索到电商,各个创业方向的本质,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和一定模式“解决信息流通问题”。当时创业其实无所谓太多模式创新,只要将美国成功模式拷贝到中国即可。

这一波则不同。因为经过20年发展,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,再依靠它解决信息流通问题,“价值稀缺性”不大,不构成可行的商业模式空间。

新的命题是,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、日常需求相融合,改造流程、提升效率、从产业链创新上获取新的价值。

比如,在实现方式上,共享模式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验证。滴滴通过激活冗余和沉寂的社会资源,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,因而成功。但同样的需求,在上一代互联网创业思维下的满足模式可能是:将出租车信息放到网上,替代客服电话,信息交易在线上完成,但服务和交易环节在线下完成。

2、有大机会,也有误区

今天,与“融合与改变”的需求相关联的特性就是:垂直化和应用性——即或在某一领域形成粘性足、价值溢出明显的模式,或切准某一特定需求的应用类型,而不是“只能看,不能用”。

比如企业级市场在新一波创业潮中被青睐,从人力资源、行政、财务报销,到CRM、社保、数据等,各个领域都有非常精准的创业项目涌现出来。

在这些新特性下,可见的结果是,国内新一波互联网创业模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,纯粹抄袭复制的模式反而很少出头了。

当然这也不奇怪。新一波TMT创业方向,距离市场和应用端更近,在用户规模最大的中国市场,当然会催生最丰富的项目。
这显然是大机会。

当然,大机会的前提,是能够解决上面说的这些问题,并且具备垂直应用的特性。但事实上,在“双创”浪潮下,排除to VC模式(注:指靠烧风险投资的钱作为商业模式)的故意,还有很多误区。

比如,沿袭传统互联网创业模式,主要只解决信息流问题,但不能融合到交易环节。这中间最明显的代表可能就是O2O。

3、O2O亟待深挖线下

O2O成为风口的市场基础有很多。比如,移动互联网新环境下,入口资源不如web端可控和稳固,BAT等各大巨头开始寻求线下流量突破,O2O随之成为战略资源。比如,电商交易从实物延伸到服务。

但具体到项目上,很多O2O公司的模式是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APP、web站和m站等在线方式,给用户提供线下服务信息及获取优惠券、补贴的通道,以达到将线下客户整合到线上的作用,希望通过高频接触,形成线下到线上的入口。

但到此为止——交易仍在线下完成;除了优惠和补贴外,用户缺乏继续从线上入口的理由;线上并不具备持续流量基础,不能为线下引流,从而实现“绑架”线下、深度融合的目的……

之所以如此,“非有意的原因”包括:纯粹的互联网创业团队,缺乏线下经历、意识和资源;VC赛道理论的助推(注:下注于赛道,而非赛手,也就是对行业趋势进行前瞻性判断后,选择最有前途和投资机会的领域去投资,买最好的“赛道”);实施过程中,没有注重线下环节的深挖等。

4、硬件的泥坑

硬件创业项目也有很多泥坑和盲目。

传统硬件产品,加上通信模块联网,整合到app,加上很酷的外观设计,再带上句后现代的有情怀的广告词……以这样的方式概括智能硬件项目的创业,当然是对认真者的不尊重,但不少项目确实如此。

一方面,某些智能硬件,并没有从本质上或创新性方面,改善、提升、优化相应的应用需求,并不能对原有产品起到替代性作用。不好点名,但这类例子真是不少。

另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带有互联网+思维的新型创业者,很难克服或者吃亏最多的就是供应链、渠道问题,还有目前还没怎么出现的售后问题。有一个常识却常常被热闹的市场环境所忽视:就硬件产品而言,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远非全部。

比如,一个新产品出来,需要几十、几百、上千个相关零部件供应商配合,从找到工厂、开模、组装到量产,要走的路很长——这两年智能硬件基本都出现了发布时间“跳票”,或暴露出质量危机,根源在于此。

渠道也是这样。现在的智能硬件出来,基本发售方式都是,预热众筹+电商渠道,除非持续在线营销,否则产品销售很多情况下就是“一炮响、响一炮”,而难以构成持续的市场输送能力。

如果相关环节的问题不能解决,在很大程度上,目前定位和营销方式下的智能硬件基本都是“尝鲜型玩具市场”,很难培养出持续的、广泛的消费者和市场。